精诚制造 匠心未来
— 温度控制设备行业标准制定者 —
座机:0755-27398559
手机:13510663356
邮箱:yixianglzw@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乐鱼入口登录案例
建设“超充之城”——深圳的“油电反转”实验
时间:2024-12-23 23:37:13 |   作者: 乐鱼入口登录案例

  继今年4月底超级充电站数量首次超过传统加油站数量后,深圳的超充站建设再次取得新突破。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超充站670座,并计划今年底前累计建设1000座,这让深圳实现“超充之城”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作为中国“最电动”城市,深圳拥有全球销量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全市新能源汽车数量超100万辆,占全市汽车数量的四分之一强。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72.6%,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每100辆新上牌的汽车中,就有大约72辆新能源汽车。

  走进深圳市中心城区的莲花山超充站,这里有4台具备上限功率600千瓦充放电能力的超充桩。下班路上,新能源车主孙先生顺路来这里充电,“超充也就20分钟左右,续航近500公里,半个多月补一次电,足够我上下班通勤和周边游玩了。”

  一辆家用车使用慢充桩充满电常常要7至8个小时,使用快充桩则需要1至2个小时,而使用超充桩可以在10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充电80%或以上,最快实现“一秒钟一公里”。

  2023年6月29日,深圳推出首个全液冷超充示范站并宣布启动“超充之城”建设。“随着充电速度加快,元件快速释放大量热量,如何高效散热,成为超充一定要解决的问题。”华为智能充电网络领域总裁王志武介绍,全液冷超充让充电主机、电缆、枪头等均实现冷却液循环散热,不仅散热能力提升30倍,还能降低噪声、提升设备寿命。

  目前,深圳应用超充技术、推广超充设施、布局超充站点的进程稳步推进,已初步构建遍布全城的超充服务网络。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深圳充电站(桩)用电量28.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5%,侧面反映出充电基础设施的有效运行。

  越来越多高功率超充站接入,也给电网带来不小压力,新车型开发、智慧综合充电站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等也在同步进行,一场全方位的“油电反转”实验在深圳展开。

  莲花山超充站就是一座集光伏、储能、超充、车网互动于一体的智慧综合充电站,接入22台V2G(车网互动)充电桩,可以把新能源汽车当作“移动充电宝”,在用电高峰期反向放电,帮助电网调峰。“依托能源管理系统,充电站能够准确的通过实时天气、电价、新能源车电池状态等,实现站内光伏、储能、汽车充电放电统一管理和智能调度。”南方电网深圳福田供电局副总经理邓世聪说。

  在能源管理系统方面,深圳打造的虚拟电厂平台,截至今年9月9日,已接入充电桩、楼宇空调、光伏等9类共计5.5万个可调负荷资源。今年5月15日,深圳开展大规模车网互动应用,由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发出精准削峰需求,全市1473辆新能源汽车分别通过“有序充电”“反向放电”进行响应,历时1个小时,涉及充电站500座,削峰规模达4389度,相当于548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现场参与的车主,每放1度电还能够得到一定收益。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新兴产业部产业规划经理倪昌介绍,深圳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池的储能潜力可达5000万度,预计最大可控负荷超300万千瓦,几乎相当于5台中型燃煤发电机组的体量,随着车网互动应用的成熟,将成为支撑电网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

  作为国内新能源产业重镇,深圳已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生态,拥有超2万家新能源和数字能源企业。《深圳市新能源汽车超充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4年底,建成技术全球领先、场景多元覆盖的超充设施服务体系,推进“电力充储放一张网”电力需求调配互动机制日趋成熟,加快形成企业、技术、场景等生态优势。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超充市场参与主体多,产品五花八门,需要完善政策体系、发布超充区域标准,引导“超充之城”建设和超充行业发展。目前深圳正在构场景、精规划、立标准、强创新、建生态等方面齐头并进,加快推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适度集中的建设运营市场体系。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AI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对外发布。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